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PP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1359478016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PP电子撬动科技成果转化成都这样找“支点”

发布日期:2024-02-28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PP电子2月27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召开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会议总结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谋划2024年工作思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实际上,过去一年,成都聚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1.35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614.2亿元、同比增长10.8%;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第24位、较上年提升5位。

  在会议现场,成都高新区、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等主体还分享了其“转化经验”与“创新探索”。

  “马力全开”拼开局,此次会议也吹响新一年的奋进号角。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试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截至目前PP电子,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46个中试平台。“我们主要围绕高新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聚焦主攻赛道谋划中试,同时针对IC设计产业园等18个已建成园区,布局中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还外引内培建设中试,其中,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试平台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导体中试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谁来建”问题,成都高新区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结合。对此,该负责人表示,“政府并不是万能的,以市场化的方式来介入,‘中试+’生态才可持续。”据了解,目前高新区46个中试平台中,由市场主体主导的中试平台占比93%。同时在运营方式上推行市场化,推动中试平台向市场提供0-1、1-10、10-N的服务,实现全链条商业化运作。据统计,2023年高新区中试平台服务成果转化项目756个,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8亿元。

  在此基础上,政府支持精准化,成都高新区出台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中试十条政策,从场地、装修、设备、融资等方面,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从项目支持、使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作为高新区中试平台建设的一大亮点,无疑是首倡“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该负责人介绍说,比如我们助力中试平台向前、向后链接大院大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资源,真正实现“中试+”生态。

  据了解,下一步,高新区还将联合北大、清华、通威等顶尖高校、领军企业打造一流中试平台,力争在高新区14条重点产业链上实现中试平台全覆盖PP电子,做深做实“中试+”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于2017年成立,是成都市校合作的“重点产物”。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模式创新是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研究院秉持“地方有需求、交大有能力”的核心理念,遵循“政府投入+学校资源=成果转化+产业带动”的发展路径,努力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和载体四个关键要素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条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开展应用研发和产学研协同攻关。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已与太行实验室、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东方电气、中石油西南公司、中国电科、华为成都研究所等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联合科研攻关,通过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院稳步推进与企业的科研资源集聚,累计承担国省市科研项目及企业联合研发超过150项,连续四年科研经费增速超过50%。

  同时,研究院还以新信息技术、先进材料与智造、生态健康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引领,全力推动产学研项目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我们通过技术引领和资源整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空天未来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并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研究院已累计签约及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逾4.5亿元。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学科,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工作。相关负责人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在川联培研究生超过200人,合作联培企业超过20家。已累计引进聚集各类人才360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50名。

  近年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聚焦优势学科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验室依托承建单位,作为项目共同完成单位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023年,首个装备研制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以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为牵引,实验室初步完成科研平台建设,聚焦光子与微纳电子领域,形成由战略科学家领衔,杰青、优青为骨干,260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构建的建制化研究团队。2023年,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申请专利114件。

  “我们以科技攻关为牵引,逐步打造构建以实验室为枢纽,研究所、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创新的生态圈。”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逐步构建“实验室组织单元技术优势团队协力攻坚→以重大技术攻关为牵引的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一起实现阶段性技术的产品化→借力国有投资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的创新生态。

  如何在成果转化上发力?实验室与通信运营商、新型显示、建筑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多个项目实现销售。围绕创新平台的打造,实验室也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牵头组建并获批四川省数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将有力支撑实验室在超材料领域产品化、市场化加速发展。

  谈到下一步打算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将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为牵引,开展装备、系统、器件研制,在部分应用点上实现进口替代。

  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金群规模1250亿元,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科创投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科创投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体系,组建成都天使母基金,加快登记注册 S 基金,“科创+重产”基金群规模达1250亿元,基本形成满足企业天使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

  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是一大亮点。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我们积极与高能级创新平台、行业企业和市场化早期投资机构合作,联合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部转化中心,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同时,联合中核集团下属企业核动力院PP电子、西物院等,打造成果转化投资运营平台,着力构建一条新型的核技术应用特色产业链。与此同时,我们还联合英诺基金、元生创投、松禾资本等早期投资机构,为项目双向赋能,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合力。

  同时,突出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的转化。科创投深度链接清华大学、中科院及在蓉大院名校,聚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累计支持“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精密智能化质谱仪”等7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神光光学等本土项目205个,支持华微电子等33家企业上市。

  “接下来,科创投将把资本赋能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提升基金规模能级和投资孵化功能,全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 ‘一号工程’,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国有基金力量。”该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