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PP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13594780162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PP电子续翼科技沈奕竹:拥抱零碳建筑未来从材料到运营|WISE·双碳大会

发布日期:2023-12-0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PP电子11月28日,「点绿成金 勇者入局」36碳双碳同行者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从概念、政策走向落地实践。三年回望,一场围绕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已经深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随着“双碳”逐步走向深水区,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将行至何处?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又有哪些挑战尚待突破?

  在大会现场,各行各业的双碳同行者们围绕能源变革、创投风向、零碳实践及ESG思辨等主题,分享来自产业界、投资界、科研界的一线观察与探索,展开了一系列话题广泛、视角深入的专业交流——双碳新世界的面貌,正愈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零碳的世界】主题板块下,续翼科技创始人沈奕竹带来了主题分享《拥抱零碳建筑未来,从材料到运营》。

  尊敬的同行者PP电子、前辈和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续翼科技创始人沈奕竹,非常荣幸今天能在36碳的双碳同行者大会上与大家分享我对零碳建筑未来的看法。今天,我将围绕“拥抱零碳建筑未来,从材料到运营”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首先,允许我以一个幽默的方式拉开今天的讨论序幕:为什么程序员不喜欢大自然?因为他们遇到的bug太多了!当然,我们作为建筑工程师面临的挑战或许不是bug,但我们共同的任务是解决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难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优化我们的建筑环境,打造更绿色、高效的未来建筑。

  先简要介绍自己:我本科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设备工程系,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建造工程管理系获得硕士学位。从一名可持续建筑设计工程师做起,拥有超过11年的行业经验。在创立续翼科技之前,我担任联想集团全球不动产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人,常驻北美。是一名女性工程师,追光创始人。

  今天的演讲主要面向各个领域的听众,包括那些不熟悉建筑行业的朋友们。我将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些基础概念。同时,我也会分享基于我十余年在可持续建筑领域的实践经验,大家可以在我们续翼科技于提出“双碳”目标一周年之际发布的全国首本《建筑碳中和白皮书》中找到更多技术细节。

  首先,让我们从一些基础概念开始: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建筑。什么是建筑?在我国,房地产业主要负责融资、买地和开发建筑,而建筑业则涉及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和维修等,这两者合力的生产成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此外还有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等。今天,我们将关注多种建筑类型,不仅仅是住宅。

  接下来,我要讨论的是零碳建筑及其在未来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生产、建造、运营和拆除四个阶段。其中,生产阶段主要涉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包括家具。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考虑到建筑全生命周期后,中国建筑行业全过程的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51.3%,其中贡献最多的是建材生产与运营维护,近乎1:1的占比关系。

  此外,我想引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柴麒任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国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路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图表。这张图展示了我国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宏观路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节能、能源结构调整,最终指向建筑、交通这两个排放量最大的需求侧脱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路径呈现了一个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逐步脱碳过程。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核心逻辑:供给侧的脱碳成本最终会由需求侧承担。这就像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当脱碳的影响完全传导到需求侧,也就是建筑行业时,这无疑会增加我们为减排而付出的单位成本。

  这一点对于我们在建筑行业中推进零碳目标的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直接排放的减少,还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中的成本转移和效率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讨论零碳建筑时,我们需要从材料选择、设计创新、施工方法到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是从宏观角度分析的。现在,我想将视角转向单体建筑,讲述两个关键概念:隐含碳排放和运营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是指建筑材料在其生命周期内(包括生产、运输、施工)以及建筑拆除和废料处理过程中导致的间接碳排放。这种碳排放不是在建筑使用期间产生的,而是发生在建筑投产运行之前和之后。请注意,虽然有时人们会用“范围三”来称呼它,但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准确的术语。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更适合使用“隐含碳排放”这个术语。

  相对的,我们讨论的另一个概念是运营碳排放,这主要是建筑运行期间由于水、暖、电等煤基能源消耗所引发的碳排放。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题为何聚焦于材料和运营?原因在于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隐含碳,另一方面是运营碳。只有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才有机会在新能源和碳交易的帮助下,实现零碳建筑的愿景。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两个方面。首先是隐含碳减排。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材料替代和废弃物循环的问题,考验的是上游供应链的革新能力,目前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例如,使用更低碳的生产工艺制造材料、使用回收再造的废弃物材料、或是采用生物质材料如木结构、竹结构等。中国的建筑上游供应链企业正面临几个挑战:市场需求减少、成本上升、产品难以销售、竞争加剧。这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新的要求,跟上时代的变化步伐。

  另一方面是运营碳减排。这本质上是一个提升标准的问题,考验的是资产所有者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并非技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作为中国初代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第一代绿色建筑就是从节能设计开始的。10多年来,超低能耗相关技术已经变得成熟且价格合理。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技术解决方案,所以不是一个大的技术问题。

  最后,关于场地内新能源发电实现零碳的可能性。我想分享一个我参与的项目,它是香港的一栋超高层商业建筑。10年前,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高层建筑安装光伏幕墙(即:BIPV)的发电量,仅能覆盖项目运行时不到1%的耗电量。虽然现在的技术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使是高出几倍,也难以仅靠光伏发电实现场地内碳中和。但对于低层住宅楼或平房,例如一些建筑面积较大的物流仓库或工厂,实现100%场地内碳中和是有可能的。在上海,我们参与了一个养老项目的碳中和方案设计及光伏建设,该项目容积率低,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100%场地内碳中和。

  继续我们关于零碳建筑的讨论。让我们来看看续翼是怎样介入这一领域的。我们团队同时拥有技术和产品,可以做方案,但我们选择将建筑碳排放数据的量化放在首位。为什么?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在2022年初,续翼与同济建筑设计院麟和工作室合作,参与了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开发项目。

  这个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我们进行了细颗粒度的碳排放核算,并得出了一些有趣发现。

  首先,从饼状图可以看出,该项目在建材生产和运营排放方面的比例大约为3:7——相比于全国统计口径建材生产和运营维护近1:1的比例,我们发现这个项目在隐含碳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碳减排成效PP电子。

  这一成效主要得益于同济建筑设计院麟和工作室李麟学教授团队在项目设计中的两大创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基础隔震设计。关于这两大创新的减碳原理和成效,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截图我的幻灯片做后续研究。

  我主要想通过这个例子强调两点:首先,对单体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减排数据的量化核算非常有价值。有了数据做分析,我们才能够择优选取并传承优秀的减碳创新工艺。其次,在碳中和领域,对垂直行业技术的深耕是必不可少的PP电子。如果我们无法解读数据,这些成果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也是续翼所致力的领域——

  这里,我想展示续翼科技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开发的SaaS产品,请看大屏幕(续翼C-TREES产品宣传片)。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演讲:在可持续行业中,经常有人询问是否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开启尝试——我们称之为“实现更容易实现的目标(pick the lower-hanging fruits)”——对于不同行业和企业,这个小目标可能有所不同。而在建筑领域,我认为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是目前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之一。零碳之路,建立数据库,这是我们为保护地球所做出的众多承诺的第一步。